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好文|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志愿服务发展历程

王忠平、刘姝辛 和众泽益志愿服务 2020-08-20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分为探索阶段、发展阶段、迸发阶段和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阶段,通过梳理40年发展历程中志愿服务的代表性事件及其产生的意义和价值,阐述了各个阶段取得的重大进步。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提出需从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志愿服务信息化发展、志愿服务均衡化发展和志愿服务国际化发展六方面着手,不断推动我国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


关键字:改革开放40年  志愿服务  发展历程

 


作者简介:

王忠平,和众泽益创始人、CEO,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管理学博士;

刘姝辛,和众泽益志愿服务与社会创新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工作硕士

 


 

一、背景介绍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是人口红利、经济潜力竞相迸发的40年,也是志愿服务渐行渐稳的40年,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此重要截点,需要回顾我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志愿服务发展历程,梳理和总结中国志愿服务取得的巨大成就,并与此同时,展望未来,进一步明确今后志愿服务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回顾梳理


通过查找文献,我们发现,国内学术界部分专家曾针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志愿服务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总结。


魏娜教授(2013)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志愿服务所经历的重要阶段,包括1949-1980年的萌芽与初创阶段、1981-1990年的初步建立阶段、1991-2000年的全国性组织体系形成阶段、2001-2007年的项目国际化与本土化同步发展阶段和2008年以后的全面发展阶段。


陆士桢教授(2016)回顾了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发展历程,指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特色志愿服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具体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987 -1993年的启动阶段、1994-2000年的发展阶段、2001-2007年的深化阶段、2008以后的全民参与阶段。


谭建光教授(2018)根据事件的特殊性与代表性,选择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十大事件,包括深圳义务工作者联合会成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中国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项目大赛、国务院颁布《志愿服务条例》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出这些大事件在推动中国志愿服务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张萍、杨祖婵(2013)对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历史进行考察,将其分为4个阶段,具体为: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以“义务运动”为特征的发展时期;80 ~90 年代初期,是以社区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的演变发展和过渡时期;以 1993 年青年志愿行动的出现为标志,直至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全面发展并迅速壮大的时期,尤其是在筹备北京奥运会的8年时间里,志愿服务实现了质的飞跃; 奥运会后,志愿服务进入了较为平稳的发展轨道。


王管、周睿(2016)将1978年以来我国志愿服务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1978—2000 年的全国性志愿服务社会化展开阶段; 2001—2007 年的国际化与本土化齐头并进、协同发展阶段;2008 年至今的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趋势阶段。


基于不同专家的观点,结合志愿服务国家重视程度和政策制定的发展趋势,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志愿服务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1978年-1993年的志愿服务探索阶段、1994年-2007年的志愿服务发展阶段、2008年-2015年的志愿服务迸发阶段以及2016年至今的志愿服务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阶段。


(一)志愿服务探索阶段(1978-1993)


1978年-1993年间,是中国志愿服务的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外国的志愿服务理念开始传入中国,与此同时,全国和地方层面分别进行了创新探索,开创了众多的“行业第一”。


1

国外志愿服务理念为中国带来积极的影响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志愿服务还备受“学雷锋·做好事”的传统影响,在大众心中,志愿服务理念还未进一步明确。1981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北京三里河建立中国总部,同时,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在此设立项目办公室,带给中国志愿服务事业新动力和新机遇,西方的志愿服务理念逐渐传进中国,人们逐渐感受到志愿服务在助人之余,还可以对个人的自身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2

中国各地开创了众多的“行业第一”


在全国层面,这一阶段,大规模的社会公益事业开始兴起。1989年,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致力于建设希望小学,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首都10余家报纸、电台、电视台对此进行了报道和推广,向社会大众普及了社会公益的理念。


在地方层面,这一阶段,在中国北方和南方也分别出现了志愿服务的创新模式,开启了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志愿服务本土化发展历程,“志愿服务”萌芽破土而出。


首先,发轫于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和天津在“学雷锋·做好事”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让“学雷锋·做好事”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有了新的意义和价值。1983年,北京大栅栏街道签订的第一份“综合包户”协议开启了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新模式。与此同时,1989年,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成立全国第一个社区服务团体,开创了社区志愿者服务的历史。


其次,在香港、澳门“义务工作”活动的影响下,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深圳等地率先开始了志愿服务的创新探索。1987年,广州市诞生全国第一条志愿者服务热线电话:“中学生心声热线”,拉开了我国民间志愿服务事业的序幕,成为广州志愿服务首个“全国第一”。1990年,深圳市诞生全国第一个正式注册的志愿者社团——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46名来自天南地北的深圳人,成为深圳志愿者事业最早的实践者,开创了中国内地依法注册志愿服务组织的先河。1992年,在香港义工的直接指导下,广东省佛山市诞生“义工团”。此后,国内许多省区市也陆续产生不同类型、名称各异的志愿服务组织。


总的来看,这一阶段诞生了第一个志愿服务协议、第一个志愿服务热线、第一个社区志愿服务队、第一个注册志愿者社团,这一系列的成就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志愿服务发展阶段(1994-2007)


1994年-2007年间,是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志愿服务由地方上升到国家层面相关部门统筹管理、地方志愿服务法制化进程不断推进、志愿服务队伍建设逐步发展、我国开启了中国志愿者走出去新篇章。


1

志愿服务由地方上升到国家层面相关部门统筹管理


为激发青年志愿者参与服务热情,推动志愿服务组织化、规范化建设,这一阶段,国家层面志愿服务相关部门开始着力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


1998年,基于多年开展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经验,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正式成立,统筹管理全国层面青年志愿服务工作。2003年,由团中央发起,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共同支持启动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致力于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基层工作经验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人才,促进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2005年,民政部成立“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区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推行的志愿者注册制度,致力于促进全国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组织化、规范化,推动全国社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


2

地方志愿服务法制化建设不断推进


伴随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各地志愿服务不断发展。1999年8月5日,广东省颁布了大陆第一部关于志愿服务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标志着大陆志愿服务法制化进程的开启。此后,北京市、天津市、广东省、浙江省、黑龙江省、江苏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分别制定了地方层面的《志愿服务条例》,志愿服务法制化进程逐步推进。


3

志愿服务组织化建设逐步发展


在这一阶段,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企业层面纷纷开始探索创新,推动志愿服务组织化建设。


国家层面,1994年12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是由志愿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各界青年组成的全国性社会团体,将地区、机构自发探索的志愿服务事业,提升为全国推广、全民关注的事业,开启了志愿服务稳步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全国各地依托各级共青团组织,建立起全国、省、市、县四级青年志愿者协会。


社会层面,1994年3月31日,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志愿服务组织——自然之友成立。与此同时,随着政府相关部门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高度重视,各类型志愿服务组织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不断扩大各地社区志愿服务力量。


企业层面,这一阶段,安利、强生等外国企业率先在我国境内成立“志愿者协会”;在此影响下,国内优秀的民企也开始重视践行企业社会责任,腾讯等国家民营企业成立慈善基金会,开启了企业志愿服务的组织化新征程。


4

开启中国志愿者走出去新篇章


在国际化推动方面,这一阶段,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携手,不断融入志愿服务世界大舞台。


1995年9月4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选举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世妇会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陈慕华任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主席。为期12天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集中体现了各国代表和妇女的意志和智慧,对今后5年世界妇女运动的任务、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定。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是联合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盛会,出席者达1.76万人,还有3万多人参加了世妇会的辅助性会议——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这次会议奠定了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新时代,是联合国妇女工作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于提高各国妇女地位,增进各国人民特别是妇女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人类进步事业,有着重大意义。


2001年3月8日,外经贸部、共青团中央发起成立了“2001国际志愿者年委员会”,协调各类、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国际志愿者年庆祝活动,开展志愿服务的国际交流活动。


2002年,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派遣青年志愿者赴老挝等发展中国家服务,打响了中国海外志愿服务的序幕。


总的来看,这一阶段,志愿服务开始稳步发展,中国志愿服务的本土化和国际化逐步推进。在志愿服务顶层设计、法制保障、组织发展、国际化推广等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绩。


(三)志愿服务迸发阶段(2008-2015)


2008年-2015年间,是中国志愿服务的迸发阶段。在此阶段,我国志愿服务社会化参与、国家志愿服务法制化建设、志愿服务行业引领、志愿服务经验总结均见证了飞跃的发展。


1

志愿服务社会化参与成效显著


在这一阶段,“志愿者”与“志愿服务”概念逐渐被更大范围内的社会公众知晓和认同,志愿服务不断发展成为一项具有广泛公众参与的社会事业。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中国人民历经了前所未有的一场浩劫,人们心中的善念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一时间刮起了全民捐赠和志愿者抢险救灾的热潮;同年8月8日,2008夏季奥运会在北京盛大召开,各地青年志愿者踊跃参与其中,向世界彰显了中国青年人的蓬勃朝气和青春魅力。以上两大社会事件拉开了志愿服务全民参与的序幕,也由此2008被社会各界称之为“中国志愿服务元年”。


随后几年间,各项世界级赛会在中国部分地区相继召开。2010年5月1日,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2010年11月12日,第16届亚洲运动会在广州举行;2011年8月12日,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深圳举行。这些赛事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强了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参与成效。与此同时,2013年,“本禹志愿服务队”获得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再次肯定了志愿者的积极贡献和服务成效,并对广大志愿者及志愿服务提出了殷切期望。


2

国家志愿服务法制化进程逐渐推进


这一阶段,随着社会各界志愿服务如火如荼的开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志愿服务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央部门参与进来,不断出台法律制度,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和规范化。


2008年,中央文明委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指出要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为人们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搭建平台。


2010年,中央文明办、中国残联等八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志愿助残工作意见》,指出要实现参与志愿服务和接受志愿服务的便利化,使志愿助残成为社会各界参与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员方式。


201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民政部印发《关于加强减灾救灾志愿服务的指导意见》和《志愿服务记录办法》等,分别对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减灾救灾服务和志愿服务记录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2014年,《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要求建立完善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


3

志愿服务行业引领不断推进


这一阶段,为了不断引领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志愿服务全国性统筹协调机构成立,志愿服务全国性赛事也相继启动召开,志愿服务行业引领不断推进。


2013年,在中央文明委的推动下,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成立,致力于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培育志愿文化,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统筹促进全社会志愿服务事业发展。


2014年,由共青团中央发起的“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启动召开,成为全国各地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相互交流学习的盛会。


与此同时,2015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组织发起举办“四个100”先进典型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志愿服务文化传播、激发了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


4

志愿服务经验总结趋势逐渐显现


在这一阶段,国家层面、地方层面纷纷结合志愿服务发展经验,不断推动志愿服务经验总结。


在国家层面,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联合志愿服务行业专家汇总整理志愿服务基本概念、综合理论、实务方法、法规政策、相关组织、相关项目、相关人物,在2014年出版了《中国志愿服务大辞典》,向志愿服务领域从业者普及志愿服务知识、指导其开展具体志愿服务活动。


在地方层面,北京、广州等地相继出版了多个志愿服务总结报告。2008年,《北京志愿服务模式研究》出版;2014年,《广州志愿服务发展报告》出版。与此同时,这一阶段,基于奥运和大型赛事的志愿服务开展,各地也出版了一系列经验转化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聚焦于企业志愿服务,这一阶段,外企和部分中国企业开展志愿服务的热情日趋高涨,阿里巴巴、顺丰、腾讯、安利、强生、拜耳、施耐德等企业成立志愿服务队伍,并且持续化开展志愿服务。在此基础上,2013年和众泽益发布中国第一本《中国企业志愿服务行业发展报告》,并在今后多年连续发布。


总的来看,这一阶段,志愿服务活力竞相迸发。各项世界级赛会在中国相继召开,志愿服务理念逐步普及;一系列志愿服务指导意见和办法相继出台,志愿服务规章逐步完善;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成立、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和“四个100”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启动,志愿服务生态逐步打造;国家、地方志愿服务经验总结成果不断显现,志愿服务理论日见雏形。


(四)志愿服务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阶段

(2016至今)


2016年至今,是中国志愿服务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阶段。这一阶段,在国家的支持和推动下,志愿服务政策制定、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志愿服务成果转化、志愿服务国际化等四个方面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1

志愿服务政策推动高度密集


2016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志愿服务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6年6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服务完善、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


2016年12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7部门印发《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设施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志愿服务项目体系和志愿服务管理制度体系。


201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式实施,志愿服务成为我国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7年12月1日,国务院《志愿服务条例》正式实施,是我国国家层面首个志愿服务条例,将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发展。


2018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志愿服务作为参与乡村振兴、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手段,逐步被国家所认可并重视。


2018年9月3日,《“互联网+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志愿服务)”行动方案(2018-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志愿服务大数据资源库,实现相关部门间的志愿服务数据共享与汇聚的目标。


与此同时,各个省市志愿服务法制化进程成效显著。截至2018年底,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地区)中已制定志愿服务条例或办法的达24个,各地制定的志愿服务条例或义工条例达48个。全国共有30个省市区46个城市开展了“志愿之城”试点工作,志愿服务发展蔚然成风。


2

“互联网+”志愿服务快速发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依托企业科技创新优势,将履行社会责任与互联网平台相结合,衍生出了多种类型的“互联网+”志愿服务的项目种类。阿里“人人公益3小时”和腾讯“99公益日”网络平台成为其中的典范。


“公益3小时”平台可提供线上线下公益项目信息发布、参与公益行为和公益时记录等服务。与此同时,“公益3小时”平台也和团中央等政府部门、恩派、明德等优秀的公益机构先后达成了合作。目前加入平台的公益机构、社会团体、志愿者已经遍布全国多个城市和地区,诞生了像“淘宝公益宝贝”、“团圆”打拐平台、无障碍小组(帮助视障人群更好地使用互联网产品)、蚂蚁森林等优秀的公益项目,这些优秀的公益项目也推动了淘宝电商和社会公众的积极踊跃参与。


“腾讯99公益日”于每年的9月9日前后用连续三天的时间发动全国数亿热爱公益的网民通过小额现金捐赠、步数捐赠、声音捐赠等行为,以轻量、便捷、快乐的方式参与公益。该公益项目成为公益组织和广大爱心网友,企业之间的“连接器”,用互联网核心能力推动公益行业生态圈的长远发展。


“互联网+”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展,显现出企业在推动公民参与,宣传“志愿服务理念”、推动实现“人人参与”中的巨大作用,引领志愿服务信息化和社会化进程,有助于推动志愿服务不断升级转型。截至2018年底,我国实名注册志愿者总人数已超过1亿人。


3

志愿服务成果转化不断推进


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这一阶段,我国志愿服务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国家及地方《志愿服务蓝皮书》、各行各业《志愿服务发展报告》不断出版发布。


2016年,第一本《中国文化志愿服务发展报告》、第一本《中国体育赛会志愿服务研究》、第一本《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概论》出版;2017年,第一本《高校志愿服务发展报告》、第一本《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出版;2018年,第一本《国际志愿服务重要文献选辑》出版;第一本《志愿服务概论》出版等等。


与此同时,聚焦于具体操作层面,由和众泽益支持撰写的《志愿服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志愿服务项目评估理论与方法》、《志愿者管理工具包》、《企业志愿服务实用教程》等理论转化成果也相继出版。


这一系列书籍的出版,极大地推动了志愿服务的理论化发展,有助于探索和总结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发展经验。


4

志愿服务国际化推广势头猛进


这一阶段,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影响下,志愿服务国际化不断推进。


2016年9月,基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制定,中国政府结合本国国情,制定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指出中国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指导思想、总体原则和具体路径,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未来十几年的国际志愿服务发展方向。


2017年12月15日,“一带一路”志愿服务论坛暨第二届国际志愿者交流营在北京召开,论坛共有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126个志愿服务组织共计230余名代表参加,参会者分别围绕“青年志愿服务促进可持续发展助力民心相通”、“社区志愿服务与社区治理能力提升”、“国际志愿服务主题研究--志愿服务的价值测度、评估与影响力”以及“企业志愿服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志愿服务话题,会议的召开进一步表明中国在推动国际志愿服务中的重大决心和承诺,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志愿服务舞台中的重要地位。


2018年10月21日,由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与北京市民间组织国际交流协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18 NGO北京国际对话会”在北京召开,共有来自33个国家的参会代表、国内及北京市20多个民间组织代表参加本次活动。会上,《世界志愿服务状况报告(2018)》中文版全球首发,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作为UNV战略合作伙伴参与该项目,组织中国专家参与调研,首次将中国志愿服务的优秀经验纳入到报告中。2018年世界志愿服务状况报告获得联合国系统全球南南合作最佳实践项目,此次中文版报告的发布,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联合国与中国在志愿服务领域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民心相通和南南合作。


总的来看,这一阶段,志愿服务发展势头猛进。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志愿服务上升为国家战略;企业信息化技术助力人人参与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成为全民事业;各个领域志愿服务研究成果不断绽放,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发展经验快速积累;国家倡导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志愿服务发展不断向前推进。



三、展望未来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对志愿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推动志愿服务健康发展”,对志愿服务事业进行了新部署。


新时代需要新气象、新时代需要新思路、新时代需要新发展。展望未来,我们需要聚焦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志愿服务信息化发展、志愿服务均衡化发展、志愿服务国际化发展共六方面内容,不断推动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


(一)志愿服务供需对接


目前,我国志愿服务发展普遍存在着志愿服务岗位缺乏、志愿服务项目不足等各方面问题,难以满足志愿者参与服务的要求,难以激发潜在志愿者参与服务的热情。其中,不能构建志愿服务供需对接体系和平台是最大的制约因素。中国志愿服务已发展到了一定阶段,靠传统的政府推动型、活动型的志愿服务已经难以满足其发展需求,需要进一步探讨志愿服务的深层次问题,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推动志愿服务组织发展,打通供需对接,助力实现2020年中国志愿者13%注册率的目标,营造“人人志愿”的社会氛围。


(二)志愿服务组织发展


第一,志愿服务组织的党建引领。国务院《志愿服务条例》提出,“在志愿服务组织中,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设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随着志愿服务的不断深入,志愿服务组织的数量将持续快速增长,坚持党建引领,是推动中国志愿服务组织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第二,进一步分类型推动和培育志愿服务组织。目前的志愿服务组织基本集中于实施型的组织。其他类型的诸如推动统筹性/枢纽型组织和技术支持型的组织数量明显不足,志愿服务组织的类型生态布局不够合理,必须加大统筹性/枢纽型组织和技术支持型组织的发展。


第三,推动志愿服务组织的评估。随着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组织的发育,也需要进一步对志愿服务组织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保障,因此针对志愿服务组织的评估是必不可少的,需要进一步鼓励志愿服务组织的规范化发展。


(三)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


志愿服务可以分为基础志愿服务、技能志愿服务和专业志愿服务。国务院《志愿服务条例》将“专业志愿服务”纳入规范,条例对专业志愿服务和志愿者专业资格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不断发挥志愿服务在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积极作用,需要不断推动专业志愿服务发展。一方面,需要不断规范现有的志愿服务项目流程、创新志愿服务活动形式,丰富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另一方面,需要国家出台利好政策和法规,引导和鼓励更多专业人士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不断推动专业志愿服务发展。


(四)志愿服务信息化发展


在互联网、大数量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动下,以信息平台为载体联通志愿服务数据信息,实现志愿服务供需精准对接,实现志愿服务精细化管理、自动化控制,提升志愿服务便捷性和科学性,成为推进志愿服务向纵向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需社会各个领域积极探索“互联网+” 志愿服务模式,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志愿服务信息化发展,创新志愿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做到更精准更有效率。


(五)志愿服务均衡化发展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7》显示,同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城乡、区域性差异一样,志愿服务也存在较为突出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2016年农村地区的志愿服务组织数量仅占全国志愿服务组织总量的5.53%,在精准扶贫、健康义诊、助学、文化等优势领域,农村地区存在比较迫切的志愿服务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外发布;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这些政策的制定,为农村志愿服务的发展指引了明确的方向。未来,需要社会各界优秀人士和各个志愿服务组织共同携手,积极促进农村志愿服务和志愿服务均衡化发展。


(六)一带一路国际化发展


近年来,国际志愿服务越来越受到联合国和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联合国于2015年推出17个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已于2016年制定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指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推动中国志愿服务国际化发展的路径。志愿服务组织作为中国软实力的输出载体,需要肩负起国家重任,与当地的中国企业结成友好伙伴关系,担任中国企业和所在地民众的桥梁。通过了解居民的真实需求,开展有效地志愿服务活动,营造和谐友好的生产环境,不断推动一带一路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娜. 我国志愿服务发展:成就、问题与展望[J]. 中国行政管理, 2013(7):66-69.

【2】陆士桢.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概论[M].新华出版社,2016.

【3】谭建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J]. 理论探索, 2018(7).:24-36.

【4】张萍, 杨祖婵. 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历程[J].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3(3):41-49.

【5】王管, 周睿. 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历史考察与展望[J]. 教育观察, 2016, 5(3).

【6】民政部:中国志愿服务网

【7】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8】北京市西城区志愿服务联合会. 志愿至美——北京市西城区志愿服务发展模式研究[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8.



The  End


精品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